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产业经济创新团队揭示了稻鱼共作模式下,不同水稻品种间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排放的差异主要源于水稻植株对植物介导的甲烷转运、甲烷氧化和氮素吸收的不同。该研究对于优化稻鱼共作模式研究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作物学报(The Crop Journal)》。研究人员选择了嘉67、秀水121、甬优1540、中浙优8号四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研究表明,各品种水稻与鱼共作均可显著降低养殖池塘的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排放,减排原因主要是水稻对底泥中甲烷氧化的促进效应以及对塘体冗余氮的吸收。水稻植株通气组织传输占比较高的品种会削弱其对甲烷排放的抑制效应。氮吸收能力高的品种对塘体一氧化二氮排放减排效应更强。因此,植株通道传输低、氮素吸收力强的水稻品种在稻鱼共作中具有更高的减排潜力。